请输入关键字
En
资讯
汉画石语 舞动汉风——山东(枣庄)汉画像石精品拓片展在大足开幕
2024-01-18
1月18日由大足石刻研究院(大足石刻博物馆)、枣庄市博物馆联合举办的“汉画石语舞动汉风——山东(枣庄)汉画像石精品拓片展”在大足石刻博物馆正式开幕。此次展览的汉画像石拓片是枣庄市博物馆的馆藏精品,共计55件(套),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各个领域,既有反应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的内容,又有寓教于乐、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生活景观等。汉画像石是一种以民族图案为特点的古代石雕艺术品。它的存在是研究汉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俗以及建筑、绘画、书法和雕刻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素有“绣像的汉代史”的美誉,它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木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件。汉代人以石为地,以刀代笔,描绘出汉代现实生活、丧葬习俗和宗教信仰等方方面面,勾勒出一幅幅“汉代历史的画卷”。汉画像石以其深沉宏大的气魄,富赡深邃的内容,精湛高超的技艺,引起中外考古、历史、天文、农学、建筑、冶金、交通、音乐、舞蹈、美术等多个领域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在我国汉画像石主要分布在鲁南苏北、豫南鄂北、陕北和四川四个中心区域。在这四大中心区域中,尤其以山东画像石分布范围最广、出土数量最多,在已发现的全部画像石中,几乎占据了半数以上。而山东画像石刻中,又以鲁南地区的发现最为丰富。鲁南汉画像石以其题材之多样、雕刻技法之丰富、延续时间之长久而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及爱好者高度重视,堪称一部石刻的百科全书。枣庄拓片与大足石刻通过石质文物的不同留存形式,勾连起二者在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历史文化之间的相继,既促进枣庄与重庆两地文化交流,也为观众多方面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到推动作用。此次展览将从腊八持续到元宵,同时还将开展周末免费讲解、画像砖拓片制作、公益讲座等活动,为观众在新春期间奉献一场历史文化盛宴。
中意专家做客大足石刻研究院开展学术交流
2024-01-10
近日(1月5日),大足石刻研究院邀请意大利萨尼奥大学科学与技术系CelestinoGrifa教授、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保护基础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马啸教授访问并做学术交流。大足石刻研究院从事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科研管理的相关处室(中心)负责人和职工参加了本次讲座。讲座现场CelestinoGrifa教授CelestinoGrifa教授以“石质文物:如何更好的获取其科技价值?”为题,分享了来自开罗埃及博物馆的巴勒莫石、意大利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的亚历山大马赛克以及来自土耳其赫梯古都哈图沙的亚兹利卡亚石这三种不同石质文物的科技考古研究成果,他分别介绍了光学和电子显微镜、X射线荧光和X射线衍射、激光拉曼、多光谱成像等分析检测技术在文物表面形貌、物相、成分分析和考古研究中的具体应用及所获取的重要信息。CelestinoGrifa教授讲座现场马啸教授围绕古代石灰基建筑材料的科学认知与保护材料研究,分别阐释了古代传统材料了科学化研究方法和现代文物保护材料研发和表征方法。他认为,在文物科学认知以及保护中,我们通常会涉及到两类材料,一类是文物的本体材料,一类是为延长文物寿命而使用的保护材料。文物本体材料的科学认知有助于我们了解文物中所蕴含的古代文明,并可为文物保护材料与方法的选择提供支持。文物保护材料的设计旨在保留文物的原始特性,并缓解其进一步老化的过程。马啸教授本次学术讲座,是大足石刻研究院主动请进来,深化国际学术交流的一次重要举措,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科研学术氛围,对于提升自身学术科研能力,提高科研国际化视野也具有重要意义。下一步,大足石刻研究院将继续加大学术交流力度,鼓励和支持广大科研工作者走出去,积极参加国际国内相关学术活动,培养更多的文物保护中坚力量和学术带头人,推动大足石刻保护科技水平迈上新台阶。
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在重庆大足举办
2023-09-04
8月19日,“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在重庆市大足区开幕。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出席开幕式并讲话,重庆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但彦铮致辞,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主持开幕式。李群表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物工作,实地考察莫高窟、云冈石窟,勉励广大文物工作者坚持保护第一,在保护的基础上将石窟寺研究利用好。中国石窟寺在选题、内容、造型等方面都有着突出的中国特色,彰示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国家文物局积极关注全球气候变化给文化遗产保护带来的影响,谋划举办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旨在联合国际力量,凝聚保护共识,实现深入交流,推动全方位合作,以更积极的态度和更务实的工作推动石窟寺保护,进一步挖掘阐释石窟寺的多元价值和丰富历史内涵,保护展示独具东方魅力的艺术杰作,激发弘扬石窟寺所承载的时代精神,为保护人类智慧结晶贡献力量。李群要求,各级文物行政部门、石窟寺保护管理机构和科研院所、高校的石窟寺保护专家,要充分认识到石窟寺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追求、价值理念、文化精神,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事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要进一步增强问题意识,充分认识并系统研究石窟寺永续保护所面临的风险和问题,增强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要进一步坚定科学意识,既要通过科技攻关来推动石窟寺保护工程落地见效,又要通过针对性的基础理论研究,探索石窟寺病害最大化预防和治理的有效路径。论坛举办期间,与会专家聚焦“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石窟寺保护”主题,围绕气候变化下石窟寺保护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石窟寺科技保护关键科学问题与技术进展、石窟寺考古与多重价值挖掘、石窟寺监测与风险管理等方面展开广泛讨论和深入交流,共同分享经典案例,整合框架思路,探讨技术策略,展望未来方向。论坛发表了《气候变化背景下全球石窟寺保护大足宣言》。本次论坛由国家文物局、重庆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大足区人民政府承办,大足石刻研究院执行。邀请来自中国、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尼泊尔、挪威、英国等国家石窟寺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我国石窟寺资源富集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重要石窟所在城市的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有关负责同志,重要石窟寺管理机构负责同志参加。日本、缅甸、柬埔寨驻重庆总领事馆有关领事官员应邀参加论坛开幕式。论坛开幕式上,大足石刻研究院与巴基斯坦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考古与博物馆局签署了建立友好合作关系谅解备忘录,双方将进一步加强在文物保护、利用和管理方面的交流合作。(中国文物报何文娟赵军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