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En
保护历程
大足石刻的系统科学保护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保护工作历经七十余年,其保护维修遵守“不改变原状”的文物保护基本原则,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文物工作方针,采取传统的工程手段与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科学保护始终坚持最小干预原则,使用的材料尽量具有可逆性,以降低对石刻的损伤。七十多年的保护工作可分为两个阶段: 1952~1966年为抢救性保护阶段,这一时期主要进行了如下方面的工作。一是对当时公布的“五山”摩崖造像等13处文物保护单位的自然环境、历史、现状及存在问题作了调查,并对各造像区的龛窟进行登记、编号,划出保护范围,设立保护单位标志,成立群众文物保护小组等;二是开展抢救性的维修保护工程计22项。 1977年至今为有计划的保护阶段,共进行维修保护工程160余项,并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以传统工艺、材料为主,同时辅以新工艺、新材料进行保护研究,成效显著。主要开展了造像岩体抢险加固、水害治理、防风化治理、日常保养维护、监测与科学研究、数字化及环境整治等工程项目。
1952年6月
西南文教部拨专款新建大足北山佛湾石刻保护长廊,并培修部分石刻造像。7月动工,次年7月竣工。
1953年4月
四川省文化局拨款对大足宝顶山大佛湾进行基岩加固、石砌堡坎、重修路面、新建栏杆、翻盖房宇等。
1956年1月
国家文物局首次拨款4万元,培修宝顶山、北山石窟。8月15日动工,次年完工。
1959年2月
宝顶山岩湾新修约1000米石梯道路,改变化龙至宝顶山香山场必经大佛湾佛缘桥下及石窟区的历史,使大佛湾石窟得到有效管理。
1959年9月
四川省文化局拨款加固宝顶山大佛湾毗卢洞顶,采用条石对左壁进行加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