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En
保护历程
大足石刻的系统科学保护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保护工作历经七十余年,其保护维修遵守“不改变原状”的文物保护基本原则,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文物工作方针,采取传统的工程手段与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科学保护始终坚持最小干预原则,使用的材料尽量具有可逆性,以降低对石刻的损伤。七十多年的保护工作可分为两个阶段: 1952~1966年为抢救性保护阶段,这一时期主要进行了如下方面的工作。一是对当时公布的“五山”摩崖造像等13处文物保护单位的自然环境、历史、现状及存在问题作了调查,并对各造像区的龛窟进行登记、编号,划出保护范围,设立保护单位标志,成立群众文物保护小组等;二是开展抢救性的维修保护工程计22项。 1977年至今为有计划的保护阶段,共进行维修保护工程160余项,并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以传统工艺、材料为主,同时辅以新工艺、新材料进行保护研究,成效显著。主要开展了造像岩体抢险加固、水害治理、防风化治理、日常保养维护、监测与科学研究、数字化及环境整治等工程项目。
1980年2月
国家文物局拨款12万元,培修宝顶山圣寿寺。2月动工,次年10月竣工。
1980年9月27日至10月12日
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蔡学昌、高级工程师余鸣谦,四川省文管会办公室丁祖春、马家郁一行到大足考察石刻保护工作,研究制订维修工程方案。
1980年12月
国家文物局拨款8万元,治理宝顶山地狱变相龛危崖及渗水、北山佛湾第136号窟裂隙加固及渗水;复刻唐《韦君靖碑》上部正文;新修宝顶山大佛湾南岩西端进口。国家文物局派贾瑞广、黄克忠、马家郁等现场指导。1981年春动工,1983年完成。
1981年4月10日至14日
中国文物保护协会石窟保护技术经验交流会在大足举行。会后,黄克忠、贾瑞广与大足县文管所相关技术人员编制宝顶山、北山石窟第一、二期维修保护工程规划方案,逐级上报国家文物局。
1981年6月27日
大足县政府成立大足石刻维修保护工程委员会,下设工程技术小组。
1981年10月
动工修建宝顶山圣寿寺、倒塔”周围和大佛湾西北面文物安全保护围墙。次年10月1日竣工。
1981年11月
国家文物局拨文物“四有”经费2万元,设置北山、宝顶山文保单位保护标志。
1981年12月
四川省文化厅拨款治理南山三清洞渗水,修砌龙洞券拱顶。次年冬完工。
1982年12月
大足县政府拨款培修宝顶山大佛湾入口至广大寺石板道路。次年“香会节”前完工。
1982年
中国文物研究所、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采用工程水文地质、物探电法、人工挖探坑辅助勘察等方法,实施以北山佛湾第136号窟为重点的水害治理工程,次年完成。其中“潮湿环境下石窟围岩裂隙灌浆补强材料研究”于1985年、1987年分别获文化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1983年
文化部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城乡建设部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开展近景摄影测量技术在石窟中的应用研究,对北山、宝顶山造像进行测绘记录。1985年完成。
1984年4月23日至26日
四川省科委、文化厅,在大足召开“大足石刻加固技术鉴定暨第一、二期保护维修工程验收会”。
1984年5月
新建北山外宾接待室。是年竣工。
1984年10月
宝顶山小佛湾围墙外建成仿古牌坊一座,上书“宝顶”2字。
1985年
国家文物局拨款20万元,治理宝顶山大佛湾卧佛渗水并对圣迹池内“佛臀相石”“佛足相石”进行保护。次年完成。
1986年
修复石门山石窟三皇洞窟顶,孔雀明王造像顶部石拱防水治理及加固,千里眼、顺风耳区域用钢筋混凝土补接仿石龛檐,新建管理房、围墙及造像区院门,搬迁学校,对文物区域进行环境整治。
1989年4月至7月
大足县文管所委托南江地质大队对北山、宝顶山文物区进行地形测绘。
1989年7月至10月
大足县文管所委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潘别桐、方云对北山、宝顶山石窟区进行水文地质勘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