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En
资讯
四普新发现:宋代摩崖造像真容再现
2025-07-08
近日,根据市民提供的线索,大足区在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中收获重大发现,沉睡水底的宋代摩崖造像在龙水镇高坑村玉滩水库河畔的峭壁上真容再现。金竹湾摩崖造像远景金竹湾摩崖造像位于龙水镇高坑村,玉滩水库河畔的峭壁上。今年开春以来,大足区降雨量持续偏少,玉滩库区水位一再下降,造像真容得以水落石出。造像分布在高3米,宽6米的峭崖上,从左至右通编6号,造像总计约27身。其中,第2—4号龛制规模突出,造像保存较好,其余龛像规模小,或为空龛,或造像保存一般。金竹湾摩崖造像全景第2号为圆拱龛,通高110厘米,宽93厘米,深35厘米,设有龛沿,宽6厘米。龛内刻像3身,正壁主尊为水月观音像,坐高50厘米,头带冠,缯带冠后系结垂于双肩,面部残。上身斜披络腋,下着长裙,于腰间系带作结。左臂直伸撑台,右臂毁;盘左腿,右腿毁。坐于方台上。左壁立像高41厘米,可辨轮廓;右壁像毁。第2号水月观音龛第3号龛为圆拱龛,通高128厘米,宽107厘米,深44厘米;龛内环壁建一级低台,高13厘米,深7厘米。正壁刻像3身,居中为释迦佛像,坐高60厘米。浮雕椭圆形火焰纹背光,焰尖纵贯龛顶。面部残,存螺发;耳垂肥大。内着僧祇支,外着双领下垂氏袈裟,袈裟一角系于左肩前哲那环上。左手抚膝,右手残。结跏趺坐于束腰仰莲座上。佛座两侧为直立的弟子像,双手合十礼拜。左右壁分别站立侍者像1身,双手托举器物。龛口左右外侧刻对称的力士像,左力士毁,右力士保存较好,高62厘米,怒目侧面,身躯魁梧,上身袒露,下着短裙;飘带环于头后,顺双肩长垂。腕镯,左手握拳,右手持物上举,跣足站立。第3号释迦说法图第4号为方形龛,通高108厘米,宽202厘米,深42厘米。龛内主尊居左,为诃利帝母像,坐高63厘米。梳高髻,身着华服,怀抱幼童坐于方台上。其身右侧可辨5身幼童像,作嬉戏状。右侧为乳母像,坐高68厘米。梳高髻,身躯胖硕,盘腿而坐;怀抱幼儿作哺乳状。其双肩后侧各辨1身幼童。此外,在造像龛外的崖壁上,还保存有礼拜像和肩负长杆者立像。第4号龛外上方礼拜像肩负长杆立像此次四普新发现的金竹湾摩崖造像,意义重大,造像题材在大足石刻宋代佛教造像中大量流行,人物雕刻精细,比例匀称;龛型装饰,人物比例、艺术风格等特征鲜明,与大足石刻宋代造像如出一辙。此次新发现,不仅丰富了大足石刻艺术题材类型,而且为考察巴蜀地区宋代水月观音、诃利帝母等造像发展演变提供了新的实例。
大足区新增7处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2025-07-04
近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公布第四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全市共有74处文物保护单位入选。其中,大足区板昌沟摩崖造像、保家村摩崖造像、兴隆庵摩崖造像、玉滩摩崖造像、光明殿摩崖造像(石窟寺及石刻类),谢瑜墓(古墓葬类),金鼎寺大殿(古建筑类)7处文物保护单位榜上有名。至此,大足区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11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18处,大足区文物保护单位85处。板昌沟摩崖造像板昌沟摩崖造像位于中敖镇双溪社区,雕刻于宋代。造像1龛,内刻三身佛像,圆面丰盈,神情端庄,着双领下垂式袈裟,显露半身。造像为川东地区唐宋三佛像组合流行题材,体量庞大,比例协调,技艺精湛,神形俱佳,衣饰线条流畅,质感极强;对于研究川东地区宋代半身造像艺术表达以及三佛组合信仰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1986年公布为大足县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公布为大足区文物保护单位。兴隆庵摩崖造像局部兴隆庵摩崖造像位于三驱镇白坭村,始刻于南宋绍兴六年(1136年),明代续刻。造像12龛,存像43身,主要有地藏、观音、释迦佛、不空羂索观音、西方三圣、数珠手观音、一佛二菩萨、二佛并坐、三佛二菩萨等佛教造像题材。其中第8号“西方三圣”龛外保存“大宋绍兴六年太岁丁未十月十五日”造像记。第11号龛刻数珠手观音赤脚立于海面之上,波涛内刻龙、龟等,内容丰富,在同期石窟中少见。兴隆庵摩崖造像题材丰富,雕刻精美,比例匀称,保存完整,展示出宋代和明代两个时期不同的艺术风格,不仅为了解宋明时期巴蜀地区石窟艺术风格演变,而且也为构建巴蜀石窟发展序列和研究大足地区宋明佛教造像、民间信仰以及“柳本尊”造像传承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例证。1988年公布大足县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公布为大足区文物保护单位。玉滩摩崖造像局部玉滩摩崖造像位于珠溪镇玉河村,始凿于南宋,明、清续刻。造像通编14号,800余身,主要题材有地藏、孔雀明王、诃利帝母、天王、观音、水月观音、罗汉洞、二佛、文殊菩萨像等。第10号“罗汉洞”中心柱右侧壁保存“普州攻镌文仲璋男文琇」侄男文恺等造此数洞」功德绍兴十八年孟冬记」”造像记。玉滩摩崖造像规模较大,龛型丰富,题材多样,造像多元组合,是大足宋代石刻造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研究宋代佛教造像发展演变、民间信仰以及营建工匠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1964年公布为大足县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公布为大足区文物保护单位。保家村摩崖造像局部保家村摩崖造像位于龙石镇保家村,始建于南宋。造像通编6号,存像80余身,主要题材有水月观音、阿弥陀佛及十圣观音、地藏、解冤结菩萨、龙树菩萨等。造像题材为大足石刻宋代经典题材,人物比例匀称,装饰繁复,姿态生动,雕刻细腻,具典型宋代艺术风格,为丰富和研究宋代石窟造像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1988年公布为大足县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公布为大足区文物保护单位。光明殿摩崖造像光明殿摩崖造像位于高坪镇冒咕村,始刻于明,清有增刻。造像通编6号,刻像15身,主要题材有释迦、孔子、老子、川主、灵官像等儒释道三教及民俗造像,另存碑碣6通。第3号三教龛,内刻释迦、老子、孔子三圣及两身菩萨像。第5号刻川主、土主、药王像,第6号刻刘备、关羽等世俗造像。光明殿摩崖造像保存完好,题材丰富,对研究我国儒释道三教思想发展史、三教造像演变史以及民间世俗信仰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1986年公布为大足县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公布为大足区文物保护单位。解瑜墓志碑解瑜墓位于玉龙镇东兴社区,建于北宋嘉祐五年(1060年)。为地下仿木石室墓,墓室平面呈方形,分前、后两室,藻井顶。室内空间宏大,刻工精美。墓室存石质墓志铭1通,碑额横刻篆书“宋故太庙斋郞解君墓志”10字(称解瑜墓志碑)。碑文记载了唐广明元年(880年)黄巢农民起义,中和元年(881年)唐僖宗逃奔四川避难,解瑜高祖随僖宗入蜀,避地昌州定居大足等史实。解瑜墓形制保存完好,规模宏大,雕刻精美,是大足北宋墓葬典型代表之一,为研究北宋墓葬建筑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同时,解瑜墓志碑为研究唐末社会政治历史等情况提供了重要史料。1964年、1986年两次公布为大足县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公布为大足区文物保护单位。金鼎寺大殿金鼎寺大殿位于三驱镇半边街社区,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建筑座西北朝东南,面阔六柱五间,宽17米;进深六柱五间,深16.8米;明间内凹,并设后廊。为抬梁式和穿斗式结合屋架结构,重檐歇山顶,烧瓦屋脊,屋面铺设青瓦,具有典型的川东寺庙建筑特征。建筑古朴典雅,梁架结构清楚,保存状况良好,为研究晚清时期木构建筑提供了实物资料。同时,在解放战争时期,大殿为三驱党支部的建立及发展提供了庇护场所,为革命思想的宣传、推动以及革命队伍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2009年公布为第一批重庆市优秀近现代建筑,2020年公布为大足区文物保护单位。
成果简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马啸教授团队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Advanced Science上发表大足石刻裂隙灌浆材料相关最新研究成果
2025-06-30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马啸教授团队联合大足石刻研究院、复旦大学等国内外多家高校及文博机构,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水化硅酸钙(C-S-H)基灌浆材料。该研究成果以“FromAncientTechniquestoModernSolutions:InSituSynthesisofC-S-HforSandstoneConservation”为题,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AdvancedScience》(影响因子14.5)。水害是石窟寺最典型、最严重的病害,又是引起石窟寺发生结构失稳、风化剥蚀、表面污损、生物病害最主要的因素和根源,石窟寺因渗漏水问题,导致其价值减损乃至丧失。治理石窟渗水病害的关键措施之一就是选择最佳的灌浆材料对裂隙进行封堵。团队前期以大足石刻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实验与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结合的方法,深入解析C-S-H与大足石刻这种以钙质和泥质胶结的砂岩主要矿物的界面作用机理,揭示了氢键在界面胶结中的关键作用,验证了机械磨合和化学成键的共同作用,为材料性能优化提供了理论支撑。基于这一发现,团队在常温下合成出具有网状结构的C-S-H胶凝材料,并通过系统优化钙硅比、水胶比、胶砂比及减水剂掺量等参数,显著提升了灌浆材料的综合性能。优化后的灌浆材料具有成本低、合成简易、纯度高等优点,具有流动性好、耐候性强等特点,尤其与石窟岩石基体具有很强的兼容性,使其成为大足石刻渗水病害治理的理想候选材料。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C-S-H与岩石基体界面相互作用网状结构C-S-H胶凝材料的合成C-S-H基砂浆配方设计与性能优化研究还运用材料设计、合成、表征与界面分析的综合方法,构建了针对性保护材料的研发框架,不仅为大足石刻的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也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材料研发注入了新的活力。大足石刻研究院蒋思维研究馆员、赵岗研究馆员及意大利塞尼奥大学马啸副教授为共同作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贾孟军(特任副研究员)、山西博物院阎慧敏和南方科技大学徐青青(博士研究生)为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马啸教授、复旦大学王金华教授、南方科技大学魏振华助理教授、四川大学刘晗副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层次人才启动经费、科技部高端外国专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庆市科技局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专项重点项目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委等资助。近年来,我院聚焦我国南方石窟寺所面临的水害治理瓶颈性难题,联合国内多家单位,通过多学科联合攻关,开展了“砂岩质石窟岩体裂隙渗流精细探测与防治关键技术研究”“川渝地区石窟岩体裂隙渗流病害治理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多项重点科研项目,并成功实施完成大足石刻宝顶山大佛湾水害治理工程,通过对宝顶山大佛湾及周边区域采用截水帷幕、裂隙灌浆、地面疏排水、竖向泄水等疏堵结合的立体式防渗技术措施,建立起了潮湿环境下石窟寺水害治理理论与实践体系,有效解决了宝顶山大佛湾石刻区长期渗水的老大难问题,为我国南方地区石窟寺的水害治理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
西南大学韩云波教授来足指导《大足石刻研究》期刊办刊工作
2025-06-19
6月16日上午,应《大足石刻研究》编辑部邀请,《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主任、期刊研究中心主任,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文学院教授韩云波到大足石刻研究院交流并指导《大足石刻研究》期刊办刊工作。《大足石刻研究》编辑部负责人及有关工作人员参加座谈。会议围绕《大足石刻研究》期刊办刊现状进行了深入研讨,编辑部工作人员就期刊编校工作中的难点问题与教授进行了互动交流,韩云波教授结合《大足石刻研究》期刊实际,从政策解读、质量控制、期刊评价、栏目设置、宣传交流等多个维度对期刊发展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为进一步优化办刊思路、提高办刊质量、推动期刊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思路与重要启示。韩云波,文学博士,《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主任、期刊研究中心主任,编审,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文学院教授。兼任中央宣传部出版物质量监督检测专家,重庆市委宣传部报刊审读专家,中国武侠文学学会副会长,重庆市高校期刊研究会社科期刊专委会主任,兼任20余家学术期刊编委。获得“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有影响力学者”“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Top1%”“中国高校社科学报事业突出贡献奖”“全国高校社科期刊优秀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重庆市期刊杰出人物”等荣誉称号。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