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En
资讯
【喜报】大足中小石窟艺术村落项目成功入选2024-2025年度最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展示活动创新案例
2025-10-22
10月16日,杭州2025CBDA设计年度大会传来喜讯。大足石刻研究院实施的中小石窟艺术村落项目,成功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举办的2024-2025年度最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展示活动创新案例。大会现场该项目涵盖21处中小石窟,坐落于大足区高升镇等5个乡镇,占地面积约5000㎡,建筑面积约1726.86㎡,是集石窟保护建筑、价值阐释、管理用房、公共卫生间、环境整治与基础设施新建改建于一体的综合性文物保护项目。该项目具有三大亮点:一是深度融合乡村振兴战略。通过紧扣乡村振兴需求,精心编制规划,推动保护建筑、周边景致与文化内涵协同升级,让沉睡的石窟文物“活”起来,成为赋能乡村发展的文化载体。二是传承本土技艺唤醒文化记忆。项目建设汇聚建筑、文化等多领域专家智慧,开启“以老带新”传承模式,让本地精湛的木作、石作、瓦作技艺薪火相传,不仅留住了“老手艺”,更唤醒了村民的文化归属感。三三是开创跨区域保护新路径。大足石刻研究院打破区域壁垒,成功实施了潼南万佛岩保护工程,开创中小石窟保护跨区域合作先河,为全国中小石窟跨区域协同保护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大足样本”。
大足石刻研究院受邀参加首届文物保护利用大会 分享气候变化下大足石刻系统性保护经验
2025-10-20
10月16日至17日,由中国文物学会、中国文物报社主办的首届文物保护利用大会在四川泸州成功举办。大会以“保护传承创新共享——新时代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汇聚了全国700余位文物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机构代表,共同探讨新时期文物保护利用的理论创新、技术路径与发展方向。大足石刻研究院受邀参会,院党委书记熊子华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石质文物保护利用”分会场作专题报告,系统介绍了我院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开展石窟寺系统性保护的实践与成果。大会现场熊子华以《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重庆石窟寺系统性保护》为题,从气候变化对石窟寺造成的结构性威胁出发,结合大足石刻多年监测数据,指出近年来区域气温持续上升、极端天气频发,对石窟本体稳定性、水害治理、风化控制等方面带来严峻挑战。系统阐述了大足石刻在新时代文物工作要求下开展监测预警、防灾减灾、保护工程、加强管理和数字赋能等工作的创新实践。未来,大足石刻研究院将持续强化价值阐释、深化科技攻关、完善监测预警机制、拓展数字赋能、推动石窟寺保护从“单点治理”走向“系统性保护”,助力我国石窟寺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大足石刻研究院院党委书记熊子华在会上作专题报告保护工程中心主任赵岗研究馆员在“传统与新生——石窟寺、佛寺建筑及遗址的保护利用”分会场作了《多学科协同视阈下大足石刻水害综合治理体系构建》的专题报告。报告以大足石刻宝顶山大佛湾水害治理工程为例,总结出大足石刻裂隙水害特征及作用方式,构建起大足石刻水害综合治理体系,充分彰显了多学科协同在潮湿环境砂岩石窟保护中的核心价值,也为推动石窟寺保护向科学化、系统化、长效化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大足石刻研究院保护工程中心主任赵岗作报告
锤炼讲解深度,打磨石刻新声——大足石刻开展专职讲解员培训
2025-10-10
国庆长假的最后一天,秋日余晖洒落在宝顶山麓,小佛湾中,千年石刻静默如初,一场别开生面的讲解培训却在此掀起思想波澜。大足石刻研究院馆员、四川大学宗教学博士张瀚文,以《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小佛湾解读》为主题,为大足石刻专职讲解员作专题培训,为讲解员们开启了一扇通往石刻秘境的文化之门。经目塔:石壁上的文化密码当张博士驻足经目塔前,这座刻满《大藏经》目录的石塔顿时鲜活起来。“六代祖师传密印,十方诸佛露家风”——他深入解读塔身偈语的文化内涵,引导大家思考这些充满哲思的话语背后,多元文化思想在这片土地上的交融互鉴。最引人入胜的,是塔上那串神秘偈语“一二三三四五六六,心日心心大事足足”。张博士从多重视角展开分析:在古代密法文化中,这可能是传承要义;在禅学思想里,这是启发悟道的独特表达;而在民间文化传承中,类似的表述仍在代代相传。他特别结合历史文献中赵智凤“散施符法”的记载,梳理了特定文化符号在不同传承体系中的流变,令人惊叹于大足石刻作为多元文化融合载体的独特价值。毗卢庵:文化创新的生动实践在探讨毗卢庵时,张博士提出了创新性的见解。他指出,将十炼图融入整体布局的设计,展现了超越单一文化范式的创新思维,体现了柳本尊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文化创新实践。“这些文化符号的智慧,在于展现每个人内心本自具足的光明本性。”张博士从传统文化经典的要义出发,阐释平等包容的核心思想。那些看似复杂的图像符号,最终都指向修行实践中的心灵升华。思想碰撞:从知识传递到智慧启迪培训现场,讲解员们与张博士的互动格外热烈。一位资深讲解员提出关于经目塔数字含义的疑问,张博士没有直接解答,而是引导大家思考:“或许,古人正是要通过这种开放性表达,让我们超越表象,去体会文化内涵的丰富可能。”这种启发式的探讨,让在场每个人都成为文化思考的参与者。薪火相传:让石刻在讲述中新生这场培训的意义,远不止于知识的传递。当讲解员们带着对文化内涵的深层理解重返讲解一线,他们将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使者,让每一尊造像、每一处铭文,都在娓娓道来中焕发新的生命力。暮色渐浓,培训在思想的余韵中落下帷幕。但属于大足石刻的文化故事,将在每一位讲解员的讲述中,获得永恒的续写。当学术的深度遇见传播的温度,这些沉默千年的石头,终将在每一个倾听者的心中,激起悠远的回响。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