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En
大足石刻研究院2024年十大亮点
时间:2025-01-21

一、文物整体保护全力推进

编制完成《大足石刻保护利用总体规划》《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总体规划》《大足石刻整体保护利用提升工作方案》。全年实施岩体加固、水害治理、本体修缮等重点文物保护项目21项,完工11项。其中大足石刻北山摩崖造像168窟抢险加固项目等7个文物保护项目通过竣工验收,川渝石窟保护示范项目大足石刻宝顶山卧佛、小佛湾摩崖造像保护修缮工程(第一阶段)、大足石刻石门山摩崖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等4个项目通过初步验收。

二、舞剧《天下大足》成功首演

12月21日,由东方演艺集团、重庆市委宣传部、大足区委区政府、人民网出品,大足区委宣传部、大足石刻研究院、大足区文化旅游委、区文联、区文化旅游集团联合出品,以《只此青绿》主创团队为基础班底,历时两年创作的舞剧《天下大足》在北京保利剧院首演成功,观众反响热烈。该剧用音乐舞蹈的艺术形式传递了大足石刻的艺术之美及其背后所承载的民族精神,使大足石刻走下崖壁,走上舞台,推动文物“活”起来、“火”起来。

三、联合发布资大石窟寺文物主题游径首批线路

12月17日,资阳大足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发布了资大石窟寺文物主题游径首批线路。主题游径按照“一带七核、多点支撑”的布局来推进,推出“打卡石刻神话”三日石窟精华游、“寻觅‘最美菩萨’”大足—安岳石窟艺术周末游等线路产品。

四、“五山”石刻首次全面开放

7月20日起,南山石刻、石门山石刻、石篆山石刻景区正式对外开放,与宝顶山石刻、北山石刻一道,开启了大足石刻“五山”同开的全新版图,丰富了旅游线路及参观内容,让游客充分领略到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2024年,大足石刻景区共计接待游客140.96万人,同比增长20.92%,创历史新高。

五、国际交流合作取得新成果

12月4日至7日,“2024年大足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重庆大足举办,来自柬埔寨、加拿大、美国等11个国家,126名中外专家学者参会,并围绕会议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和交流,提交论文110篇。中外专家学者的研讨,展示了一批中外石窟寺比较研究的新资料新认知,研究对象和范围呈现出很强的包容性和延展性,学术理念和研究方法呈现守正创新、百花争艳的态势,特别是数字科技研究异军突起,为石窟寺保护研究和活化利用开辟了新视角。

六、“大足石刻守护人”全球招募

3月,大足区启动“大足石刻守护人”全球招募计划,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大批专家、学者、名人积极报名参加,为大足石刻保护贡献力量、增添智慧。9月28日,大足区隆重举行了“大足石刻守护人荣耀时刻”活动,正式公布单霁翔、郭相颖、刘汉龙等第一批200位守护人名单。

七、《大足石刻研究》正式创刊

4月28日,重庆市文博单位首份石窟类专业学术期刊《大足石刻研究》获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11月19日,创刊发布会在大足石刻学术报告厅举行,标志着《大足石刻研究》正式创刊发行。“巴蜀石窟研究”作为该刊的特色栏目,刊载最新调查资料与学术成果,着力推进巴蜀石窟研究的全面发展。

八、《黑神话:悟空》催生新热点

以大足石刻植入首个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游戏场景为契机,推出相关报道500余篇,新华社发布海外通稿并被300多家境外媒体采用,相关视频飙升至抖音平台全国榜单第2名,播放高峰达到6590万人次在线观看。此举有效地推动了大足石刻向外传播,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让传统文化魅力在现代语境中焕发新生,也增加了游戏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在迈点研究院发布的《2024年8月5A级景区品牌传播力100强榜单》中,大足石刻荣获第六名。

九、数字大足石刻推出新体验

1月,大足石刻数字博物馆正式上线,首次实现大足石刻“五山”VR全景游览和馆藏文物的云端展示,并推出首个大足石刻学术资源库、智慧导览小程序,以及中文、英文、少儿、手语四种线上解说服务。5月18日,数字文旅产品《云游·宝顶》正式上线,基于高精度数字建模和实时云渲染、数字孪生技术,推动大足石刻形成“线上云游、线下体验”的新格局,更好地满足了公众对文化遗产的多元化体验新需求。

十、人才队伍建设扎实有力

引进专业人才14名,其中博士3名;启动8名硕士研究生招聘;柔性引进黄克忠等首席专家5名、王金华等特聘研究员2名;补齐配强中层干部8名。大足石刻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首位博士后王成龙顺利出站。全院高级职称人才达到31名,博士6名、硕士30名。人才结构得到优化,管理力量得到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