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En
资讯
锤炼讲解深度,打磨石刻新声——大足石刻开展专职讲解员培训
2025-10-10
国庆长假的最后一天,秋日余晖洒落在宝顶山麓,小佛湾中,千年石刻静默如初,一场别开生面的讲解培训却在此掀起思想波澜。大足石刻研究院馆员、四川大学宗教学博士张瀚文,以《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小佛湾解读》为主题,为大足石刻专职讲解员作专题培训,为讲解员们开启了一扇通往石刻秘境的文化之门。经目塔:石壁上的文化密码当张博士驻足经目塔前,这座刻满《大藏经》目录的石塔顿时鲜活起来。“六代祖师传密印,十方诸佛露家风”——他深入解读塔身偈语的文化内涵,引导大家思考这些充满哲思的话语背后,多元文化思想在这片土地上的交融互鉴。最引人入胜的,是塔上那串神秘偈语“一二三三四五六六,心日心心大事足足”。张博士从多重视角展开分析:在古代密法文化中,这可能是传承要义;在禅学思想里,这是启发悟道的独特表达;而在民间文化传承中,类似的表述仍在代代相传。他特别结合历史文献中赵智凤“散施符法”的记载,梳理了特定文化符号在不同传承体系中的流变,令人惊叹于大足石刻作为多元文化融合载体的独特价值。毗卢庵:文化创新的生动实践在探讨毗卢庵时,张博士提出了创新性的见解。他指出,将十炼图融入整体布局的设计,展现了超越单一文化范式的创新思维,体现了柳本尊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文化创新实践。“这些文化符号的智慧,在于展现每个人内心本自具足的光明本性。”张博士从传统文化经典的要义出发,阐释平等包容的核心思想。那些看似复杂的图像符号,最终都指向修行实践中的心灵升华。思想碰撞:从知识传递到智慧启迪培训现场,讲解员们与张博士的互动格外热烈。一位资深讲解员提出关于经目塔数字含义的疑问,张博士没有直接解答,而是引导大家思考:“或许,古人正是要通过这种开放性表达,让我们超越表象,去体会文化内涵的丰富可能。”这种启发式的探讨,让在场每个人都成为文化思考的参与者。薪火相传:让石刻在讲述中新生这场培训的意义,远不止于知识的传递。当讲解员们带着对文化内涵的深层理解重返讲解一线,他们将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使者,让每一尊造像、每一处铭文,都在娓娓道来中焕发新的生命力。暮色渐浓,培训在思想的余韵中落下帷幕。但属于大足石刻的文化故事,将在每一位讲解员的讲述中,获得永恒的续写。当学术的深度遇见传播的温度,这些沉默千年的石头,终将在每一个倾听者的心中,激起悠远的回响。
“石”说新语:大足石刻与气象密码科普活动圆满举行
2025-09-29
9月26日,由重庆市气象学会、重庆市气象服务中心主办,大足石刻研究院、大足区气象局协办的“‘石’说新语:大足石刻与气象密码”特色科普活动在宝顶山石刻景区圆满举行,来自重庆资源与环境保护职业学院的学生以及文物、气象领域的科普爱好者共120余人参加,共同探秘气象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共生”关系。活动合影在大足石刻博物馆,科普爱好者通过参观展陈的图文资料、视频以及相关实物等方式,建立起气象侵蚀“病害图谱”,并从理论层面认知气候变化与文化遗产存续的内在关联。在宝顶山石刻大佛湾,科普爱好者近距离观察石刻风化、水害等文物病害现状,探讨气象因子与文物病害形成的内在机理。文博副研究馆员冯太彬以圆觉洞及千手观音为例,为大家讲解在半封闭环境下洞内外温湿度差异、通风条件对石刻保存状态的影响以及露天与洞窟内石刻风化区别;同时,以卧佛造像为例,详细阐释了降水沿裂隙渗透、干湿循环加速可溶盐结晶与溶解,进而加剧石刻病害的过程,科普爱好者深刻感知和理解到“气象侵蚀文物”的原理。在宝顶山气象监测站,文博馆员冯雪梅介绍了大足石刻气象站建设和环境监测数据采集情况,以及相关分析结果为文物保护材料选择、景区环境评估、保护工程实施等工作提供的支撑作用。在大足石刻文物医院,文博馆员刘小雨介绍了大足石刻科技保护知识、文物保护修复设备以及模拟不同气象环境下的病害成因及治理实验。在石质文物修复室,“中国好人”文物修复师彭柳升坐在修复台边模拟绘制石刻彩绘,他介绍了石质文物修复基本方法并展示了修复技艺。科普爱好者通过沉浸式体验,体会到不同气象环境是文化遗产科技保护必须重视的因素,同时也增强了对文物保护科技的深度认知和对文化遗产传承的情感共鸣。“‘石’说新语:大足石刻与气象密码”特色科普活动作为在首个“全国科普月”期间举办的气象科普与文化遗产保护深度融合的特色活动,不仅传播了文物科技知识,也向公众展示了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接下来,大足石刻景区将继续发挥好重庆市科普基地示范作用,开展不同主题益趣相宜的科普活动,助力公众科学素养的提升。
大足石刻修复成果亮相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
2025-09-25
9月23日,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暨大国工匠论坛在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上百名大国工匠齐聚山城,展示其在各领域的创新成果,并开展大会交流。本届大会以“匠心铸梦,向新而行”为主题,由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大会设有开幕式、主论坛、分论坛、创新成果路演等六大主要活动。大会设置8400平方米的创新成果展示交流区,以简洁工业风、智能化展示和科技互动体验,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大国工匠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创新创造成果及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作为重庆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受邀参展,通过实物展示、影像资料等,向与会嘉宾和观众集中展示了大足石刻3D打印数字化成果、可移动文物修复、模拟样品等文物保护修复创新成果,展现了中国文物保护的科技进步,传递了文物修复工作者对文化遗产的敬畏之心,生动诠释了文物修复工作者的工匠精神,引起与会嘉宾和观众的广泛关注。展览现场大足石刻研究院研究馆员陈卉丽作为巾帼工匠代表,在巾帼工匠论坛“强国建设‘她’力量”环节,围绕“扬巾帼工匠之志谱产业创新新华章”作主旨发言。她向与会嘉宾讲述,她与大足石刻其他修复者一道,几十年如一日,带领大足石刻修复团队,长期奋战在保护修复一线,致力于文物保护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和文物病害系统治理,先后实施岩体加固、水害治理、本体修复、保养维护等文物保护工程30余项,运用了三维测绘等数字化保护技术,采用了X光探伤、红外热成像等20余种现代科技检测手段,同时对传统锚杆加固、翻模、髹漆贴金等技艺进行传承和创新,有效遏制了大足石刻文物病害,为我国潮湿环境石窟寺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她讲道,正是文物工作者们用指尖的细腻与坚守,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使千年文化遗产重焕光彩,这不仅体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也与本届大会弘扬的“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高度契合。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需要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她”力量的加入。陈卉丽作主旨发言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