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En
“石”说新语:大足石刻与气象密码科普活动圆满举行
时间:2025-09-29

9月26日,由重庆市气象学会、重庆市气象服务中心主办,大足石刻研究院、大足区气象局协办的“‘石’说新语:大足石刻与气象密码”特色科普活动在宝顶山石刻景区圆满举行,来自重庆资源与环境保护职业学院的学生以及文物、气象领域的科普爱好者共120余人参加,共同探秘气象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共生”关系。

活动合影

在大足石刻博物馆,科普爱好者通过参观展陈的图文资料、视频以及相关实物等方式,建立起气象侵蚀“病害图谱”,并从理论层面认知气候变化与文化遗产存续的内在关联。

在宝顶山石刻大佛湾,科普爱好者近距离观察石刻风化、水害等文物病害现状,探讨气象因子与文物病害形成的内在机理。文博副研究馆员冯太彬以圆觉洞及千手观音为例,为大家讲解在半封闭环境下洞内外温湿度差异、通风条件对石刻保存状态的影响以及露天与洞窟内石刻风化区别;同时,以卧佛造像为例,详细阐释了降水沿裂隙渗透、干湿循环加速可溶盐结晶与溶解,进而加剧石刻病害的过程,科普爱好者深刻感知和理解到“气象侵蚀文物”的原理。

在宝顶山气象监测站,文博馆员冯雪梅介绍了大足石刻气象站建设和环境监测数据采集情况,以及相关分析结果为文物保护材料选择、景区环境评估、保护工程实施等工作提供的支撑作用。

在大足石刻文物医院,文博馆员刘小雨介绍了大足石刻科技保护知识、文物保护修复设备以及模拟不同气象环境下的病害成因及治理实验。在石质文物修复室,“中国好人”文物修复师彭柳升坐在修复台边模拟绘制石刻彩绘,他介绍了石质文物修复基本方法并展示了修复技艺。科普爱好者通过沉浸式体验,体会到不同气象环境是文化遗产科技保护必须重视的因素,同时也增强了对文物保护科技的深度认知和对文化遗产传承的情感共鸣。

“‘石’说新语:大足石刻与气象密码”特色科普活动作为在首个“全国科普月”期间举办的气象科普与文化遗产保护深度融合的特色活动,不仅传播了文物科技知识,也向公众展示了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接下来,大足石刻景区将继续发挥好重庆市科普基地示范作用,开展不同主题益趣相宜的科普活动,助力公众科学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