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根据市民提供的线索,大足区在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中收获重大发现,沉睡水底的宋代摩崖造像在龙水镇高坑村玉滩水库河畔的峭壁上真容再现。
金竹湾摩崖造像远景
金竹湾摩崖造像位于龙水镇高坑村,玉滩水库河畔的峭壁上。今年开春以来,大足区降雨量持续偏少,玉滩库区水位一再下降,造像真容得以水落石出。造像分布在高3米,宽6米的峭崖上,从左至右通编6号,造像总计约27身。其中,第2—4号龛制规模突出,造像保存较好,其余龛像规模小,或为空龛,或造像保存一般。
金竹湾摩崖造像全景
第2号为圆拱龛,通高110厘米,宽93厘米,深35厘米,设有龛沿,宽6厘米。龛内刻像3身,正壁主尊为水月观音像,坐高50厘米,头带冠,缯带冠后系结垂于双肩,面部残。上身斜披络腋,下着长裙,于腰间系带作结。左臂直伸撑台,右臂毁;盘左腿,右腿毁。坐于方台上。左壁立像高41厘米,可辨轮廓;右壁像毁。
第2号水月观音龛
第3号龛为圆拱龛,通高128厘米,宽107厘米,深44厘米;龛内环壁建一级低台,高13厘米,深7厘米。正壁刻像3身,居中为释迦佛像,坐高60厘米。浮雕椭圆形火焰纹背光,焰尖纵贯龛顶。面部残,存螺发;耳垂肥大。内着僧祇支,外着双领下垂氏袈裟,袈裟一角系于左肩前哲那环上。左手抚膝,右手残。结跏趺坐于束腰仰莲座上。佛座两侧为直立的弟子像,双手合十礼拜。左右壁分别站立侍者像1身,双手托举器物。龛口左右外侧刻对称的力士像,左力士毁,右力士保存较好,高62厘米,怒目侧面,身躯魁梧,上身袒露,下着短裙;飘带环于头后,顺双肩长垂。腕镯,左手握拳,右手持物上举,跣足站立。
第3号释迦说法图
第4号为方形龛,通高108厘米,宽202厘米,深42厘米。龛内主尊居左,为诃利帝母像,坐高63厘米。梳高髻,身着华服,怀抱幼童坐于方台上。其身右侧可辨5身幼童像,作嬉戏状。右侧为乳母像,坐高68厘米。梳高髻,身躯胖硕,盘腿而坐;怀抱幼儿作哺乳状。其双肩后侧各辨1身幼童。
此外,在造像龛外的崖壁上,还保存有礼拜像和肩负长杆者立像。
第4号龛外上方礼拜像
肩负长杆立像
此次四普新发现的金竹湾摩崖造像,意义重大,造像题材在大足石刻宋代佛教造像中大量流行,人物雕刻精细,比例匀称;龛型装饰,人物比例、艺术风格等特征鲜明,与大足石刻宋代造像如出一辙。此次新发现,不仅丰富了大足石刻艺术题材类型,而且为考察巴蜀地区宋代水月观音、诃利帝母等造像发展演变提供了新的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