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质生产力——以大足石刻为中心”研讨会在重庆大足举行,来自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山西等地作家齐聚,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质生产力的融合互进方法路径,共话大足石刻如何向“新”而行。

研讨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据悉,大足石刻是世界八大石窟之一,也是重庆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被誉为“世界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具有鲜明的中国化、世俗化、生活化特征,是彰显中华文明“连续性、创造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生动实例,是孕育“开山化石、励志图新”城市精神的“根”和“魂”。

“关注文化领域内新质生产力的生成与发展,是重庆作协不断满足重庆人民精神文化新需求新期待、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的应有之义。”重庆市作家协会主席冉冉表示,希望大足能借助更多的平台,推动以大足石刻为中心的优秀传统文化与新质生产力,不断地繁荣和发展。

大足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青青介绍,近年来,大足立足自身文化资源优势,始终坚持创新引领,积极推进文化新质生产力实践探索。大足率先完成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数字平台建设,实现了大足石刻保护工作由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的跨越式发展;8K数字球幕《大足石刻》获评国家首批“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成功承办全球首届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发布《气候变化背景下石窟寺保护大足宣言》,全球1344家媒体报道、5.13亿人次关注,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贡献了大足力量。

刘青青称,未来,大足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不断释放文化活力、促进文化创造,不断丰富大足石刻文化的价值谱系,努力形成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

编辑:白刁尹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